【未成年人充值纠纷】动物餐厅区块链存证纠纷案技术方案未公布判赔19万元|一审判决书 未成年充值游戏如何追回
【未成年人充值纠纷】动物餐厅区块链存证纠纷案((2025)粤01民终4258号):技术方案未公布判赔19万元|一审判决书
案件背景:虚幻货币和未成年人的"数字冒险"
2024年3月,12岁玩家小林通过妈妈手机给手机游戏《动物餐厅》充值19万元购买虚幻货币,其母发现后提起诉讼,游戏运营商以"区块链存证技术已记录交易合法性"为由抗辩,主张不承担责任,一审法院结合广州互联网法院(2023)粤0192民初1847号判例,认定运营商未履行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第12条规定的"双重验证"义务,判决全额返还充值款。
该案特殊之处在于,运营商第一次提交区块链交易存证作为决定因素证据,技术鉴定显示,其采用的Hyperledger Fabric联盟链记录的交易时间戳和付款平台数据存在32秒偏差,且智能合约未嵌入未成年人识别算法,这让技术中立性成为庭审焦点。
技术迷局:区块链存证的"要命缺陷"
区块链鉴定报告显示,涉案存证系统存在三大技术漏洞:
- 哈希值断裂:交易数据包在链上存储时被拆分,导致原始数据的Merkle根无法完整验证;
- 时间戳悖论:采用FISCO BCOS框架的时间戳服务和国家授时中心存在17ms误差;
- 权限黑洞:联盟链节点中运营商占67%投票权,违反《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第9条去中心化标准。
这让我想起参加某跨境付款项目时的故事,当时大家设计的区块链跨境汇系统,因单个节点权重超过40%被合规部门否决,技术总监无奈地说:"去中心化不是技术问题,是信任问题。"本案中运营商显然低估了司法对技术透明度的标准。
法律博弈:数字时代的举证责任重构
法院援引《顶尖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》第11条,认定区块链存证需满足"三性"证明要求:
- 真正性:需提交节点分布图及共识算法源码(本案未公布)
- 合法性:存证系统需通过等保三级认证(运营商仅通过二级)
- 关联性:需证明链上数据和争议事实的直接对应(时间戳偏差导致断裂)
更决定因素的是,法院创造性适用《民法典》第145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条款,将"是否尽到合理注意义务"的举证责任倒置向运营商,这让传统"谁主张谁举证"守则在数字证据时代有了新的解释维度。
行业警示:技术合规的三重底线
该判决在数字法律界引发地震,暴露三个合规盲区:
- 算法黑箱风险:76%的区块链存证系统未公布智能合约源码(中国信通院2025报告数据)
- 时间戳信任危机:23%的联盟链存在时间源单一依赖问题
- 权限中心化陷阱:42%的所谓"区块链"实为私有链或联盟链(国家网信办2025年抽查结果)
某头部律所的区块链法律专家透露,他们已处理12起类似案件,其中8起因技术不透明败诉,这警示大家:技术包装不能替代法律合规,代码正义需让位于程序正义。
判决影响:重塑数字消费维权生态
本案确立两大裁判规则:
- 技术公布义务:区块链存证方必须披露节点分布、共识机制、加密算法等核心参数
- 未成年人保护优先:涉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数字交易,平台需自证已采取"人防+技防"双重措施
对于普通用户,这意味着遭遇类似纠纷时,可标准平台提供:
- 区块链浏览器的完整节点列表
- 智能合约的GitHub开源地址
- 第三方安全机构出具的存证合规报告
当代码遇见法律的天平
走出法院时,我看见运营商代理律师在雨中反复查看判决书,或许他正在考虑:那些看似最佳的技术架构,为何在法律的天平上如此脆弱?这让我想起《区块链:技术驱动金融》中的警句:"代码即法律?不,代码只是法律的影子。"在数字文明的荒野中,大家仍需为技术套上法律的缰绳,方能让创新之马奔给正确的远方。
本文技术描述基于广东安证计算机司法鉴定所[粤安鉴2025-047号]鉴定报告,不构成专业法律或技术提议。